您现在的位置是:历史传奇 >>正文
对泡泡菜具有多种有益作用
历史传奇667人已围观
简介泡菜是以新鲜蔬菜等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辅料,经食用盐或食用盐水浸渍等工艺加工而成的蔬菜制品。现代研究表明,泡菜具有多种有益作用,富含维生素、无机盐、膳食纤维及铁、钙、磷等物质,可达到抗肥胖、抗哮喘 ...
泡菜是小茴香籽以新鲜蔬菜等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辅料,油包影响经食用盐或食用盐水浸渍等工艺加工而成的合物蔬菜制品。现代研究表明,对泡泡菜具有多种有益作用,菜发程富含维生素、酵过无机盐、小茴香籽膳食纤维及铁、油包影响钙、合物磷等物质,对泡可达到抗肥胖、菜发程抗哮喘、酵过抗癌、小茴香籽抗氧化,油包影响抗动脉粥样硬化和降低胆固醇等效果。合物在泡菜发酵过程中,乳酸菌逐渐成为优势菌群,并使得泡菜具有独特的风味。泡菜商业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贮藏过程中乳酸菌的过度发酵,进而导致泡菜的过度酸化,即质地软化、颜色扩散和异味等。因此,通过抑制乳酸菌的生长来延长泡菜的保质期和保持泡菜的质量是泡菜行业的主要关注点。目前,主要采用高温杀菌、高压杀菌和添加传统化学防腐剂的方法来延长泡菜的保质期。这些方法不仅损害泡菜的质量,而且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因此,寻找一种天然、安全、有效的物质对其进行长期保存就显得尤为重要。
小茴香籽是伞形科植物茴香FoeniculumvulgareMill的干燥成熟果实。小茴香籽挥发油已被证明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但因其低水溶性、强挥发性和刺鼻的气味限制了其在食品领域的应用。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采用包合技术将小茴香籽油制成包合物,以克服其挥发性,掩盖味道和改善水溶性,并评价小茴香籽油包合物作为天然抗菌剂对泡菜发酵过程和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与试剂
小茴香籽、β-环糊精(药用级)、反式茴香脑(色谱级)、平板计数琼脂、MRS培养基等。实验用水为去离子水。
1.2 仪器与设备
FWB5中草药粉碎机(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DHG9030电热鼓风干燥箱(上海-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Agilent7890A气相色谱仪(FID检测器),LC-LX-HR165A台式高速冷冻离心机(上海力辰仪器科技有限公司),数显PHS-2FpH计(上海雷磁仪器有限公司),XK97-A菌落计数器(上海力辰仪器科技有限公司),SPX-70B生化培养箱(上海力辰仪器科技有限公司)等。
2 试验方法
2.1 小茴香籽挥发油的提取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小茴香籽挥发油。将小茴香籽粉碎成粗粉后,去离子水浸泡2h,药液比为1:6,加水沸腾回流提取4h,所得挥发油用无水硫酸钠脱水,过滤后,棕色瓶4℃保存,备用。
2.2 小茴香籽油包合物的制备
采用研磨法制备小茴香籽油包合物。将B-环糊精置于研钵中,加3倍量水(w/w)研磨均匀后,加入适量乙醇将小茴香籽油稀释液,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比例为1:8(w/w),连续研磨2h,4℃静置冷藏24h,滤过,减压干燥,即得。
2.3 小茴香籽油包合物的表征
2.3.1 小茴香籽油包合物的表面特征
将β-环糊精和制备的包合物置于扫描电镜下,观察其表面特征。
2.3.2 小茴香籽油包合物的载药量和包封率
以反式茴香脑作为标准品,采用GC法测定小茴香籽油包合物的载药量和包封率。色谱条件为:AgilentDB-5毛细管柱(0.25mmx30mm×0.25um);FID检测器,梯度升温,升温程序为:起始温度60℃,保持3min,以10℃/min升到250℃,保持15min;进样口温度220℃﹔检测器温度250℃﹔载气为He,流速为1mL/min,分流比为50:1﹔进样量为1uL。
2.3.3 包合物中小茴香籽油的释放
以反式茴香脑作为标准品,采用GC法测定包合物中小茴香籽油的释放。测定条件同上,包合物释放介质为pH4.0的乳酸–乳酸钠缓冲液。
2.4 发酵过程中泡菜的特征变化
2.4.1 泡菜的制备
新鲜白菜刨开后加入适量食盐浸渍脱水2h,每半小时翻动一次,脱水完成后用新鲜自来水冲洗数次,备用。将适量中筋面粉、红糖、蒜、姜、洋葱、萝卜、红辣椒粉制成面糊,将(0%~1%)小茴香籽油包合物(w/w,相当于白菜质量)加入面糊中,充分搅匀后,将面糊均匀地涂抹于白菜上,于泡菜发酵瓶中10℃发酵15d。
2.4.2 pH和可滴定酸度的测定
泡菜汁3000r/min,离心10min,用pH计测定上清液的pH,用0.1mol/LNaOH滴定液滴定至pH8.3,计算总酸度为乳酸的百分比。
2.4.3 微生物分析
离心泡菜汁上清液(100uL)用0.1%蛋白陈水稀释1000倍。稀释液(100uL)接种于平板计数琼脂用于测定微生物总数,并接种于MRS培养基用于测定乳酸菌的数量。所有平板一式3份,30℃孵育48h,以logCFU/mL确定菌落数量。
2.4.4 感官评价
采用15点评分法对泡菜进行感官评价,其检查项目和划分指标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行业标准“SB/T10756-2012泡菜,并稍作改动,具体见表1。
2.5 统计分析
采用OriginPro软件,研究了小茴香籽油包合物对泡菜质量的影响,并采用Fisher检验将均值与显着性(P<0.05)进行比较。在本研究中,所有试验至少一式3份,所有数据均表示均值±标准差(SD)。
3 结果与讨论
3.1 小茴香籽油包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小茴香籽油包合物的表面特征见图1与齐娟等的结果类似。图1-A、图1-C分别为β-环糊精放大200倍、5000倍扫描电镜图,B-环糊精质地松散,表面粗糙,富含长条状纹理。图1-B、图1-D分别为包合物制剂放大200倍、5000倍扫描电镜图,包合物粒径小于B-环糊精,大部分为棱形结晶,表面光滑。包合物的粒径主要在50-100μm之间,载药量为30%、包封率为65%。图2为小茴香籽油包合物的释放,大约有30%负载的小茴香籽油在贮存的15d内从包合物中释放出来。发酵过程中,小茴香籽油不断释放,从而影响泡菜的品质。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中国食品添加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相关链接:小茴香,β-环糊精,MRS培养基,反式茴香脑
Tags:
转载: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网络,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全球站策略站”。http://neovault.krnewsserving.com/html/93c5399853.html
相关文章
阎晓峰一行到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调研,行业资讯
历史传奇7月20日,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阎晓峰一行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首 席科学家、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以下简称“中研院”)党委书记、院长彭寿的陪同下,到凯盛光伏材料有限公司、凯盛新 ...
【历史传奇】
阅读更多二氧化碳中全氟异丁腈气体标准物质的研制(三)
历史传奇3.2 压力稳定性由于本气体标准物质的充装压力较低,而且全氟异丁腈组分易于液化,为了研制该标准物质在不同使用压力下依然稳定,在本研究中设计了放压试验。分别配制1%moL/mol、10%moL/mol和 ...
【历史传奇】
阅读更多白酒和黄酒中生物胺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二)
历史传奇二、结果与分析1、优化的衍生试剂含量选择丹磺酰氯作为衍生剂,其添加量优化结果见图1。在丹磺酰氯添加量5~10mg/mL范围,随着添加量的增加,各生物胺的峰面积增加;当丹磺酰氯添加量大于等于10mg/m ...
【历史传奇】
阅读更多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友情链接
- 湖北省市场监管部门全力护航开学“第一餐”
- 福建五部门联合部署校园食品安全工作
- 深化区域食品安全监管合作 长三角建成首批12家区域级实训中心
- 挡风玻璃属于夹层玻璃吗 怎么鉴别是否是安全玻璃,行业资讯
- 瑞士艺术家在玻璃上敲出肖像画,行业资讯
- 光伏玻璃涨价高层度点评,行业资讯
- 金刚玻璃昨日盘中较好高12.74元,股市情况连续五日创近一年新高,企业新闻
- 建筑玻璃门窗的节能方法 玻璃窗有何日常清洁方法,行业资讯
- 玻璃窗常用哪些开启方式 高层楼房窗要用什么玻璃,行业资讯
- 广西梧州市市场监管部门提醒:警惕年报诈骗陷阱
- 提高污水水质检测准确性及稳定性的方法探讨
- 液相色谱内标法测定婴幼儿配方食品中色氨酸含量(一)
- 福建泉州:春节假期网购服装鞋帽类投诉多
- 农药残留的酶活性抑制与免疫分析技术的免疫分析法(一)
- 成本支撑微弱,玻璃价格未来更看需求!,行业资讯
- 西北会议召开,总体产能略减!,行业资讯
-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 开展第二轮第三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
- 秦皇岛耀华5月28日点火烤窑,企业新闻
- 水质检测在水产品养殖中的意义探析
- 安徽滁州:“五抓”把牢“年夜饭”餐饮安全关
- 孕前15周饮食食谱图表
- 液相色谱内标法测定婴幼儿配方食品中色氨酸含量(三)
- 水中食品甜味剂安赛蜜溶液标准物质:确保甜味剂合规
- 欧盟评估一种异麦芽糖合酶的安全性
- 沪建成全国废玻璃回收利用示范基地,行业资讯
- 气相色谱质谱法同时测定硅橡胶餐具中21种硅氧烷类化合物的残留量(四)
- 备孕期洗澡的注意事项及好处与坏处
- 江西公布医疗美容行业违法违规典型案例
- 陕西部署春节期间网络交易监管工作
- 6月4日德金玻璃报价暂稳,行业资讯
- 2018年6月4日中国玻璃综合指数,行业资讯
- 西北区域开会,价格如期上涨!,行业资讯
- 娄底市市场监管局部署2021年全市食品安全抽检工作
- 提高肉类嫩度的4种方法
- 液相色谱内标法测定婴幼儿配方食品中色氨酸含量(二)
- 气相色谱质谱法同时测定硅橡胶餐具中21种硅氧烷类化合物的残留量(三)
- 深澄清池技术和减压澄清技术简介!,行业资讯
- 孕早期吃榴莲差点流产(孕妇应该避免食用的水果)
- 近期玻璃市场总结及后市展望,行业资讯
- 凤香型白酒酒海贮存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二)